摘要:《北海于氏族谱》是麻祖七世孙周,弘治戊午科中举后迁潍县城之后裔族谱,为康熙六年始编,道光二十三年最后一次修编。从2018年9月收集掌握的族谱材料看,道光年间族谱修编之后,长、次六支各支各自编修,基本上民国二十年前后,公元一九六0年前后,公元...
《北海于氏族谱》是麻祖七世孙周,弘治戊午科中举后迁潍县城之后裔族谱,为康熙六年始编,道光二十三年最后一次修编。从2018年9月收集掌握的族谱材料看,道光年间族谱修编之后,长、次六支各支各自编修,基本上民国二十年前后,公元一九六0年前后,公元一九九0年前后续修三次,没有断档。长三支后人瓜瓞绵绵,皆已联络,次三支之一、之三也人丁繁盛,分布区域广泛。但遗憾的是南三之二目前尚未找到家谱和后人,长次六支尚未实现先辈合谱,重续族谱的遗愿。
一、族谱始编
《北海于氏族谱》始编于康熙六年(1667年)。由周祖六世孙凤翼祖(长支行一克和祖之曾孙。克和-养素-淦-凤翼)编纂而成。时七世孙泽长公(长支行二克新-养德-耿著(出嗣养性)-如玉-泽长)丁酉科(1657年,顺治)中举,六世孙大猷公(次支行三克恭-养静--赞仪--大猷)丁酉科(1657年,顺治)副贡,“吾兄(指凤翼公)为之色喜而叹曰,惟吾高曾积德不克,至此人文蔚然,科甲肇兴,于氏家声于此其大振乎。宜取谱牒而修之,以光先德,以贻后昆”---凤珍祖重修序记。凤翼公始编《北海于氏族谱》记载“尊周祖为迁城鼻祖,一世、二世、三世统提于前,自四世养字祖提起分作长次六支”,这是周祖以及六支称谓的开始。
二、于氏来源的辨别
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,周祖六世孙大猷祖著《于氏族谱序辨》,对于氏是廷尉定国公之后提出见解,异议之意在于勉励我族后人效廷尉定国公贤能,积德、履仁蹈义之举,得昌炽之报。
三、族谱的完善
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,时隔39年,周祖六世孙风珍祖(次支行一克俭祖之曾孙。克俭-养志-进科-凤珍)进行第一次编修。此次编修可以说是风珍祖呕心沥血之作。谱序“故于五世之前有为吾兄未及录者,为之访诸族长溯其源流,一一补入。其余五世以后有相继而亡者,亦必述其生平、随时,记载列之篇什。”同时明确了“尊谱告族”的章程,补充编写了“启谱题词”、“赐姓本源”、“徙潍纪略”、“居城实迹”、“修谱详说”、“图式约言”共六项族谱内容并叙写了人物传记或简介附后,使《北海于氏族谱》成为完整家族史典籍。
四、族谱的再修
1、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,时隔75年,周祖十世孙洙祖(长支行二克新祖之后,克新-养德-耿著-如玉-泽长-震-锡龄-洙)进行第二次修编。
2、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,时隔62年,周祖十一世孙兆霖祖(长支行三克己祖之后。克己-养民--英--凤辰--笃祐--琨--国彦--熙曾--兆霖)进行第三次修编。
北海于氏族谱原序
盖族之有谱也,犹水之有图经也。汝、泗、江、汉而其源各具焉,因源溯派,毫不容紊。使族之人披谱而绎之,识某为某之祖,识某为某之父,识某为某某之子若孙,了若指掌。族之有谱诚反,始敬先之道也。故前之人家庙,谨饬(chi)系谍明备,其长老率能力举宗法,以训迪其子弟,往往有先王遗风。而时复有贤者生其间为讲,求废坠谆切不逮,以为之倡。故其人力作者多,败类者少。
至于今声利之相,竞风会之相,劘(mo)阀阅之家,自以为族中无出吾右者。但得荣亲,以及妻若子足矣,其余族人之利、病、痛、痒,若罔闻焉。吾族之士庶,间有富厚者,恪守祖训,见族人之违法背义则警而避焉,恐其自累以累人也,此岂富有先王之遗风也哉。
予族姓世居海上文登之赤山,洪武十八年有诏,徙岛民内地。予祖讳麻者,因徙潍之辛阜,遂为辛阜人。想其时未尝载谱而至止也,或者谓其为汉廷尉于定国之裔也。然覈(he)文登宁海诸郡,既无谱牒之可稽史,又无文献之实录,仅碑碣之上誌铭之,间相习,故套此。不过慕廷尉之贤也,否则仰廷尉之贵也。不知自汉而来,千八百余年,世至绵邈矣。狄武裏且不祖,梁公明开创之始,尚不肯祖,晦菴但取其灼灼可据者,贵贱贤不肖,谁得以误认为祖哉。
予祖麻之在辛阜者,相传止六世,至周祖,以弘治戊午中式北闱,因城居焉。继周祖者至今又九世矣,统计其世则十有五世也。合计其数则千有余数也。世远属繁,不有谱以明之,则一族之人少长无序者有之,甚而有尊卑无等者,又甚而有祖孙同讳者,又甚而有相对不识者。此谱立而后,予喜可知也。
然予又重有惧焉,抑更有愿焉。其有掇巍、科进、秩阶、得亢,宗之子孙以大其门户,使族之人承普天之露沐,盖亩之荫,吾之愿一也;其有孝弟敦行之士,为祖宗延未坠之绪,为子孙建不刋(qian)之式,使吾祖退翁之家法永永无替,吾之愿二也;其有明经、宿儒、慧业、文人、层叠而出,熟非吾祖宗蒸毓之呵护之也,吾之愿三也;抑或有族中子弟同学共砚、端坐读书、昕夕咿唔不绝,使为父兄者听之忘倦,吾之愿四也;抑亦有力田者,祁寒署雨,庆恒产之多,赖服贾者朝往昔获,无农夫之苦,有阡陌之得,是两者亦四民急务,吾之愿五也,六也。倘不然而游惰杂出,岂无族类子弟之犯此者,宜以家法治之,万一不若于训,则推族中之老成而行事服众者,更以宗法督之,幸勿悠悠忽忽,听游惰者之相沿,视为相邻之闘(dou),竟同越人之谈笑也。吾之所惧,此耳翼不肖入,诸生籍之。六十年未尝多读古书,既无鸿篇大章,敢云继往开来,夫亦作谱之。深心不失其反,始敬先之道云尔。
康熙六年岁次丁未仲春
六世孙凤翼沐手书于逸老堂中
于氏族谱序辨
猷不幸少罹兵燹,童年失学,十五后始作功名,想及入泮出贡以来,又专心制举,业方三十时犹蚩蚩然(蚩蚩。敦厚貌。一说,无知貌),为揣摩计,宁知高文典册为何物耶。
族兄鸣岐以族谱序,见序示云。读至汉廷尉一段,引武㐮不附梁公事,心竊(qie,同窃)壮之。自戊午落第而后,年逾不惑,青云志衰,渐从事于诸子百家言,知于姓之发源始于邘叔,东海为山左郯城地,然后忆鸣岐所言,未加深思,故也传曰。
仁者必有后。诗曰,燕及皇天,克昌厥后。大抵子孙隆盛,由于祖宗之培植,苟培植不深,其隆盛亦可量也。昔于公治狱平恕,门符驷马,子定国为廷尉,天下无冤民。其深仁厚德可当天心,也必矣,岂区区之报?足符其所感者哉!尝历数山左诸郡,如文登、昌邑、临淄、新城、东阿、青城,以及吾潍等处,凡为于姓者莫非名门巨族。书香奕叶,使非有积累于前者,岂易几次也乎?
譬则水焉,流何以远?其源深也。譬则木焉,枝何以繁?其本大也。吾故以栽培之理卜于天,东海之近卜于地,蕃衍之庆卜于人。虽无书史足凭,亦不直以为非廷尉之苗裔。盖认他人之祖以为祖,与舍自己之祖而不祖,其为失均耳。故曰鸣岐所言,未加深思也。
大猷生也晚,在昆季中为最幼,高若曾之事,多不及闻,故遵于鸣岐之旧录而不敢大为异同。其独为此言,以相辨者,盖朂(xu勉励的意思)族人以积德之意,苟能贤如廷尉,虽千百年之后尚有即昌炽之报,欲归其功于千百年前者,而履仁蹈义之衷自油然而动矣。
时
康熙二十七年岁次戊辰季春望前三日
六世孙大猷书于悔庵
重修于氏族谱序
族之有谱,犹国之有史也。史不可一日不修,谱亦不可一日不修。何也?事之大小,虽有不同,其主于记载,则一而已。上古之世,人重氏族,不论贵贱,皆不忘其本,源自宗法不讲,而氏族之书渐放,失而不明。大家世胄稍知礼仪者,犹能述其得姓之本,传世之由。至于草野俗鄙之子,问其一世、二世以前,能举其名号,悉其行事者,不数数见也。使无谱以明之,则祖宗传于子孙者,无可知子孙之承乎,祖考者无可知,久之老成谢。而典籍失后之人,何以观焉。故曰谱不可一日不修也。
吾始祖讳麻者,自文登之赤山徙居于潍之辛阜,至祖退翁中式北闱始之城居,厥后人文蔚起,硕德叠兴,其族类殷繁难以数计,可谓积厚流长矣。吾族兄鸣岐者,惧老成之谢而典籍之失也,爰取其谱而修之。凡在乡者不能备述,凡在城者自退翁而下以及五世为之定其图画,列其支派兼录以传文,评其行事,使后之观者了若指掌,毫不容紊,诚仁人孝子之用心也。
今吾兄告逝已四十载矣,后吾兄而亡者又不知凡几矣。有人修其谱于前,无人修其谱于后,中道而废,此心何以安焉?予于是岁之春,因连年荒歉,贫老无能家居无事,合族之人虑谱牒之历久未修,无以传后,嘱予重为修缉以垂来兹。予念吾幼尝从鸣岐兄遊,族间存殁出处知之稍悉,不得已而任,为己责也。乃取前谱而阅之,知某为某之祖,恍若祖宗之临我于其上也;知某为某之父,恍若父兄之督我于其前也;知某为某之子若孙,恍若祖宗之泽远。而子孙之志不可不大,父兄之教先而子弟之率不可不谨也。
先儒有言曰,子孙不录其先人,是悖乱之行。吾何敢以悖乱自处焉。故于五世之前有为吾兄未及录者,为之访诸族长溯其源流,一一补入。其余五世以后有相继而亡者,亦必述其生平、随时,记载列之篇什。此谱立,而本支之分定为支、庶者,不得恃势以抗其本宗矣;此谱立,而长、幼之序明,为幼弟者不得恃强以欺其长兄矣;此谱立,而为祖为父者,若而人为子、孙者,若而人异姓、别族,不得窃其姓氏,假其名号,以乱我宗派矣。
国有国章,家有家法,后之观者,宜各奋砺,上以光祖宗之业,下以大子孙之传,幸勿自即匪类,以玷先人,庶于氏家声可永振于北海也哉!
珍,草茅俗儒,何敢言作。既不能进有益于国册,讵谓退有裨于家承。不过述所见闻,秉笔而书,以补吾兄之不逮焉耳。凡我族人,当谅苦心,勿责予无才,笑予无知,是则予之愿也夫!
时
康熙四十五年岁次丙戌重阳前三日
六世孙凤珍沐手书于平斋
岁次康熙丙戌六世孙凤珍纂述 合族校阅
尊谱告族
凡授谱必焚香以告主,四拜而后受之。韜以锦,覆以布,登之高。凡或韫(收藏)诸櫝(柜子),岁时祭祀,供于案上,将启检必盥(guan浇水洗手)沐,惟谨勿汗触,勿蝇污、烟熏,勿浥(湿润)腐。勿为儿女播戏,勿为蠹(du,蠹虫)鼠啮损,三十年后,有绍起而新者乎,
先灵不昧实式凭之矣。
六支各藏一本只许本支传阅不可轻传损坏
启谱题词
发祥东海 肇基斥山 周有邘叔 受姓之源 去邑为于 累世相传 递及元季 辛阜是迁 亦越有明 科第连绵 乃徙城居 宗派愈繁 自昔至今 三百余年 厥谱重新 裕后光前
赐姓本源
古者天子赐姓,诸侯命族,姓者生也,以此为祖,父之相生,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也。族者属也,与其子孙相连属,虽下及百世使不相别也。而于姓之由来,盖自周始。按武王少子封于邘,在东周郑郊,厥后即以为氏,传世既远,乃去邑为于。散处列郡,著东海者为多。汉有于公,炳在史册,自是代有闻人。然图牒无徵,不敢妄附,止以吾始迁之祖为断。
徙潍纪略
始祖讳麻,原籍登州府文登县赤山人,因避元季兵燹,乃由赤山携家徙居莱州府潍县东四十里辛阜社,见其风土肥美,人民庶富,乃喟然曰:“天假前缘,舍此安适”。于是占籍一甲,长子孙焉。而至今之人,犹称为辛阜于氏者,从其所自始也。当卜居之初,即寓深思远虑,今阅三百余年,历十余世,子孙相接千余人,岂偶然哉!
居城实迹
吾始祖之至于潍,也今已三百余年矣。有居于乡者,有居于城者,何也?麻祖徙居于潍之辛阜,占籍一甲,遂为潍之编氓。生四子,曰温、曰钦、曰宾、曰景贤。始同爨(cuan灶)以族大分而为四,钦宾景贤今不可考。吾祖温生三子,天祥、天瑞、天锡。天锡生二子名隆、久隆。久隆生津。津生贯,迄今寒亭之东有墓在焉,吾族往来于其间,莫不拜谒,示不敢忘本也。贯祖生四子,长周次恕三鹏四翀,恕、鹏、翀依然居乡,在辛阜之左右。惟周聪明过人,习举子业屡蹇不遇,弘治三年仅叨一贡,至八年始以书经中试北闱,历任威县、邯郸、阜平三处知县,始迁城居焉。生而建坊于县东门之内,亡而卜兆于南门之外,至今昭昭可考。此乡城之所以分也。人杰地灵,子孙蕃昌,何可量哉?
修谱详说
宗族巨典创始为难,而重修亦不易。始祖初迁之时,或携谱而来或未携谱而来,具不得知,且由明至清,期间三百余年,兵燹饥馑,老成凋谢,载籍散亡,欲起而修明之,何所据焉?念昔族兄讳凤翼字鸣岐者,系一族之望,遊泮五十余载,享寿八十有二,诗礼传家,文章继世,日以尊祖敬宗为念,因族侄讳泽长字昌穀者,少作名士,中式丁酉科举人,族弟讳大猷字秩公者,弱冠观场,亦中丁酉科副贡,吾兄为之色喜而叹曰,惟吾高曾积德不克,至此人文蔚然,科甲肇兴,于氏家声于此其大振乎。宜取谱牒而修之,以光先德,以贻后昆。但贯祖以前居辛阜者,耆旧凋残,无复记忆,诚属憾事,难于遍修。惟自周祖以后,去今未远,采集各支,由流溯源,分毫不爽,故于始祖麻以及祖贯,仅列其名世,以便观览。以周为在城之始祖,自一世以至十余世,无不详明焉。谱之告成,今已四十余年矣,鸣岐兄之告逝,今已三十余载矣,修谱之法,率三十年以從事,庶无缺略之患?不有作者,起将谁继,不有继者后将何述?吾兄修谱于前,仅五世而止,珍今仍照吾兄旧式,由五世而及世世,名讳悉者昭穆祥焉,重辑旧闻,详订世系,派别支分厘然就正,使吾族子孙,知为之前者,若彼为之后者,若此敦睦协和,子孝弟悌,谨饬寡遇将在是矣。若及今不修,数十年后,壮者耄耋者亡,前日之皓齿健步往复嬉笑者,渐不可识矣,岂非珍之所大惧哉。
图式约言
水必有源,源深而流自长,木必有本,本固而枝自茂。余族支分派衍,使图式不清,无乃混厥本源乎。周祖以前时世甚远,不能详考,不过总列名世,使后世知所由来。自周祖以下用邱渠图式,自上而下,自右而左,五世图画,复揭五世之名于上,以便联属。虽数十世后,皆可续入。在城一世始祖,二世高祖,三世曾祖,独提于前者,以其为众家之所同也,自四世以下分为二支,按次开列明白,易简展卷可知。
重修谱牒图式烦言
北海于氏族谱创自鸣岐祖,其继修者则雝(yong,同雍)闻祖讳凤珍者也。谱牒之立,以周祖为居城鼻祖,一世、二世、三世统提于前,以其为众家之所同。自四世养字祖更为提起,分作长次六支,用渠邱刘氏图式各分,五世自上而下,自右而左,父子先、后兄、终弟,
及五世,图画復揭五世之名于上,以便联属,法至善也。
但吾族人众支繁,自四世至于八世,挨次开列明白易简,无疵可议。至于九世更为提起,则同太高祖之兄弟并列一格,谁与谁为亲兄弟,谁与谁为同堂兄弟,谁与谁为从堂,为再从兄弟。其中之條分缕,析有大费拟议,而不可以遽(ju,惊惧)识者矣。况子孙繁衍,迄今已递十五世,自九世至十三世,五世图穷,十四世又当提起,世数即远,卷帙又隔,后之子孙将有自寻其高、曾,竟日而不可得者。则谁
为某祖之苗裔,谁为某人之高、曾,不几大费拟议乎?
乾隆巳亥庚子间,族众紏议增修,欲仍遵旧式,按次续入。俱以批阅,累堆为辞,而欲别求新式,又苦无妙法,不得已用同邑郭氏重修谱牒图式。自四世支分派别,而下直叙至十五世不复更端,另提一支叙完再叙一支,则某为某支之奕叶,某为某祖之子孙,庶几展卷,一目历历分明,了若指掌,而无难以识别之患也。所患者尺幅有限,世数无穷,自四世至十五世格分十二,当下已嫌冗长,后来将何续入
此希图?一时明白之计,非不敝之道也,则数传而后重加厘定,别创图式垂谱永久,是所望于后起者!
时
乾隆四十六年岁次辛丑暮春之初
十世孙洙沐手谨书
重修于氏族谱谱序
爽鸠氏之故墟,二男二女,旧多居族。地气然乎?非也。万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。祖德厚者后嗣必昌,此自然之符耳。
吾于氏自迁潍以来,贵不过五品,富不过中资,而丁户之繁甲乎一邑。期间登一榜贡成,必以辛阜德,堪称著名于乡党闾里。间者亦代不乏人,故潍邑号居族者,必以辛阜于氏为称首。而我退翁祖之一派为尤盛。我祖何以得此哉?夷考我祖当日其持身也严正,其为学也精纯,其居官也清慎,其处世也和平。当其致仕而归,優游西园中,也诗酒自娱,颐养天和,若绝不为子孙计者。而识者告吾祖之后人必昌焉。抑又闻之,吾祖暮年请堪舆家为之卜兆,初得地在今茔之西,谓我祖曰:“此地用,后不一二世必有官一品者。”我祖曰:“非吾愿也。”摈弗用。去是稍东,得今茔。谓“是地,后无显官、巨富,而子孙繁衍绵绵不绝。”我祖曰:“此吾之佳兆也。”遂定穴焉。前地乃归刘氏。后两地皆如堪舆家言,堪舆之术亦神矣哉!而我于氏今日之丁户繁多,而无显官巨富者,正吾祖之志也。然吾由是知我祖之德,天其默相之矣。不然何以当日遇堪舆其人,得今莹其地,而使我祖得遂其志,以兴我于氏之族也耶。
族旧有谱叙,退翁祖以下南北两支之人也。自乾隆辛丑重修,后至道光辛丑,越六十年而未修,前在辛巳,族侄殿臣与族兄元震修之垂成而废,兹者殿臣复谓余曰:“以吾族之繁衍,人多、散处且有寄居他州县者,谱六十年而不为修,后将有对面而不相识者,其于尊祖敬宗收族之义安在?”余闻其言,愧惧不遑,乃急请命,与族长宏远,族伯而兴,族兄在春,族弟重辉、元仁等,族侄殿臣、祎、尔聪等,族孙圣绂等,共谋修之。时族侄祉以丁,母憂不与,而令其司傅纪之事,以祉素长于古文也。起辛丑仲春,终癸卯季夏,事既峻,爰择即日告成。
于祖之祠,维时族众咸集,余乃假族长命而告之曰:凡一族之兴,其创始之祖,必能秉礼守义,克勤克俭,以深其培养后或门户谨立;而后人不肖,乃逸乃谚,既诞则亦易,至于不振。今吾族赖祖宗之德,以有今日,固亦可称望族。然以天之不假易命之,不常保为人子孙,固不可专恃乎。祖德也继,自凡我族众,其果能持身以正,训子孙以德乎,富贵者能知好礼,贫贱者务为守分,各思所以,裕后昆而保世,滋大也。则于氏之兴,其未有艾矣。如使不然,而或从于匪彝,即于慆遥,尽反我祖宗之所为,则淩夷衰夷,亦将有不可知者。吾于是有厚望焉,吾于是有深惧焉。
道光二十三年岁在癸卯
十一世孙兆霖熏沐敬叙
麻祖二十六世孙(周祖二十世孙)于仁理拜读整理,请方家指正。 2018年9月28日